北京民众护理院

老年康复医院提醒,30~65岁出现胸闷、心慌、恶心等症状,可能是冠心病,要警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老年康复医院——北京民众护理院提示,冠心病更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最主要疾病,一般30~63岁是心原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75%的时候,身体体在激动、劳累等情况下无法代偿就会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短、恶心等各种临床症状表现。


图片

图片


高龄、男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都是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


按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缓急可分为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主要症状

胸痛、胸闷、胸部及咽部压榨感、紧缩感,特别是与活动相关,也有患者表现为气短,爬楼梯、上坡比之前觉得累、喘,嘴唇变紫。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症状

胸痛发作更剧烈,持久,频繁,患者常有濒死感,伴呼吸困难,大汗、发热、惊恐、恶心、呕吐,甚至晕厥,休克,心脏骤停。


冠心病的各种疼痛不适表现


图片


目前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但是已经明确一些高危因素,包括:可控性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超重、缺乏锻炼、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不可控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等。


老年康复医院——北京民众护理院推荐冠心病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冠脉CT,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冠心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是老年冠心病主要的干预措施,主要目标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缓解症状的药物

目前用于缓解症状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哌嗪类衍生物、伊伐布雷定和尼可地尔,这些药物主要减少患者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的发作,一般要与改善预后的药物联用。


β受体阻滞剂

根据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特性不同将其分为3类:

①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忻)、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

②非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目前已较少应用。

③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具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常用药物为阿罗洛尔和拉贝洛尔。


注意:若无禁忌症,老年患者尤其是心梗后患者应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长期使用。


图片


硝酸酯类

常用的有短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用于心绞痛的急性发作。一般连用不超过3次,每次间隔5分钟。应用于药物敏感性高或因心绞痛发作而恶心呕吐造成低血容量的患者时,要注意避免低血压的出现。


哌嗪类衍生物

常用的有曲美他嗪和雷诺嗪,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作为二线用药。


伊伐布雷定

可作为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不能达到目标剂量时的替代或补充用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控制心绞痛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可以和硝酸酯类联用。


尼可地尔

对于合并微血管性心绞痛或高危人群推荐尼可地尔,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图片



改善预后的药物

改善预后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类药物,调血脂类药物、抗凝类药物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死亡率。


抗血小板药物

老年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由于出血风险较高,一般不推荐使用,特别是75岁以上患者。


调血脂类药物

他汀类是最常用的,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等。老年康复医院——北京民众护理院温馨提示如果单用他汀降脂效果不佳,可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或海博麦布可减少毒副作用和增加疗效。


ACEI/ARB类

ACEI类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等可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对无禁忌症的患者要尽早,长期,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对于因咳嗽症状不能耐受ACEI类的患者,可替换为ARB类如阿利沙坦酯、替米沙坦、缬沙坦等。


抗凝类药物

目前使用的包括肝素、比伐卢定、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7 北京民众护理院 Reserved (京)医广【2025】第02-25-0336号 备案号:京ICP备17042211号